甄詠珊 – 高中一年級
中西文化的異同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實踐、創造和發展, 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而且往往又是根深蒂固。在諸多傳統文化中,對人們影響最大和最深的是意識方面,從而形成行為的規範。
雖然我是在美國出生,但是我的家庭是一個傳統的華人家庭。我在學校裡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但在家庭裡父母給我的教導是典型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自己認為中西文化有它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各有特點,各有長處和短處。
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它更注重個人修養和道德教育。講究仁和孝,而西方的教育着重自由和權力,注重實踐和探索。例如在家裡,父母教育我們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要謙讓和謙虛。但是,在英文學校裡,老師教導我們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要能在別人的面前,顯示自己的自信和才能,盡力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
在我看來,中國的文化注重道德和文化教育,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有時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甚至逼迫他們的孩子要更努力的學習,可能會造成孩子大的壓力,而西方的家長不是這樣的,他們喜歡培養孩子的創作力和想像力,但是有時候好像給了孩子太多的自由,反而有害於孩子!
我既喜歡西方文化的自由思想教育,也很欣賞東方的傳統文化。今天慶祝青年節,正是勉勵我們這些青少年,汲取中西文化長處,好好培養和鍛鍊自己,使我們將來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機會來獲得成功,並回
周婉儀 – 初中二年級
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雖然我出生在美國,但我很珍惜亦很有與趣學習更多的中國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有幾千年了。幾千年來,中國民族流傳了多種豐富獨特的文化。中國人在科學技術、飲食習慣、哲學思想、節日慶祝等都各有特色。這些中國文化習俗不只融入了我的生活,也是數以百萬計的華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指南針、造紙、火藥、印刷術等。如果沒有這些卓越的科技發明,人們的海洋導航,歷史記錄,武器製造,書籍流傳豈會達到今天如此迅速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飲食習慣,與家人一起分享美味的佳餚是我們每天不可缺少的部份。彼此分享美食讓我們感到幸福和快樂。通常情況下,我們吃米飯和其他配菜,如魚、肉、蔬菜等。我們在特別日子也吃春捲、餃子、年糕、點心、以及其它富有地方色彩的佳餚美點。
儒家、道家、法家是中國三大學說。每種哲學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和實現社會和安定。長幼有序,凡事以仁考為先。人們要有良好的禮儀,遵循自然的方式,並且同時提倡懲罰和獎勵的方法去激發上進心。
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農曆新年。農曆新年期間,中國人開開心心地迎接新一年的開始。我們與家人一起吃團年飯和吃湯丸,彼此互相以吉利的說話祝福對方。孩子們更熱切的期待長輩們所餽送那象徵幸福的紅封包。
中國文化的豐富和精彩是獨一無二的。我一定要緊記於心,好讓這文化寶藏能得以保存並發楊光大。
伍柳瑩 – 高中三年級
中西文化的異同
在我們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裏,活著各種不同的人。當中例如東方和西方人之間,兩者雖然都活在地球內的同一天空之下,然而由於所處的地域、環境的不同,使彼此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東方文化源遠流長,三千年的文化為華夏子孫流下很多傳統習俗。而西方的文化則展示了其多樣性,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吸收了不同種族的文化而形成。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中國人強調為人要謙虛,而西方人則比較率直和勇於表現自我。
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中國的家庭教育以父母的決定為主導,並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父母很早就會有一套全盤的規劃,去讓孩子去學習和追求父母認為對孩子將來最好的職業。俗語有云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正正體現了父母對孩子那無微不至的關愛。然而,由於孩子的所有事情從小就由父母「一手包辦」,因此讓孩子缺少了獨立處事和面對困難的經驗。相反,西方的父母著重孩子的獨立性,也讓孩子發展其創意思維。例如畫一幅圖畫,西方的父母鼓勵孩子勇於嘗試,那怕孩子將原本一片綠色的荷葉畫成黑色。換了是東方的父母,那就肯定是立刻糾正,讓孩子牢牢記著荷葉一定是綠色。由此可見中國人在此方面是比較保守,西方人則相對開放的特質。另一個例子是中國文化推崇聆聽, 特別是在長輩或陌生人面前, 少說話是謙遜和禮貌。但西方文化則欣賞自我表現, 在眾人面前多說自己的看法被視為積極進取。
雖然中西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兩者各有千秋。事實上,現今科技發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輕易地作出交流。因此不同文化間相互影響的情況更為頻繁,現在有不少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父母都以西方式的觀念去教育孩子,而西方亦對中式的飲食文化、甚至是中醫藥方面的文化都有更多不同程度的認識。由此可見中西文化之間雖有其異同,但是兩者是可以互補長短,對人類文化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余茵茵 – 高中三年級
中西文化的異同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西方文化古典淡雅,底蘊深厚。中西方文化的分類,恰好是對整個世界文化的完整概括。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響深遠,這種文化表現為注重個人修養,注重道德力量,注重與他人、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精神的超脫,以“仁”和“孝”為社會架構的核心。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都是以孝道為基礎,發自於人的仁愛之心;愛父母,及于兄弟之愛、宗族之愛、師友之愛、國家之愛。在國人心目中,十分重視承前啟後的責任和生命的整體性與連貫性,道德、人生是一個一脈相承的統一體系。在國人祖孫數代生命的鏈條裡,家族各代人之間和社會各種人之間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雖然親情關係密切,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
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礎都是源自歐洲,受基督教影響深遠,這種文化,看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注重實踐,勇於探索,富於冒險,他們更注重於對自然的探索和求證,從物質層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會組織中,以“愛”為其架構的內核。西方人熱心於公益事業,中國人只有“在其位才謀其政”。而西方人則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並不在乎自己身份的高低,更看重如果做不了國家領導,能為社區作些義務勞動也是非常值得的。雖然西方人社會以愛為架構,可是更看重自由。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係比較疏遠。
無論擁有任何文化背景的人,他們都一樣那麼看重道德教育。就好像 美國家庭和中國家庭一樣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中國父母擅長歷史教育, 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歷史古訓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中國傳統的家庭關係以父子為軸心, 喜歡三代同堂。這樣給予父母更多的權威來管教孩子。父母恪守“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 一生含辛茹苦地撫養和教育著子女。權威又不乏天倫之樂,創造一個和諧家庭。而美國的家庭道德教育中, 宗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思想教育上, 美國父母更注重的是行為教育,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孩子在社會上做個文明人。